§怎麼到
「台11線上 都蘭村 北上方向過都橋 馬上看到右手邊公車亭 右邊巷子右轉 接著第一個巷口再右轉 進去後看到一間藍色小房子 就到了」
每回跟新朋友解釋如何抵達小客棧總是這麼一長串
我都懷疑他們會不會覺得小客棧很偏僻然後不敢來
後來才發現 原來這一公車站名字叫做是
都橋站
對於雙腳行走客運移動的朋友們 要到小客站已經比較容易了
只是小客棧大概需要一種方向指引
至少要讓她說 “我在這裡”
關於招牌…
原本在TVBS拍攝前就要著手進行的
但颱風 恩 木頭濕了
討論過要立在哪
要寫什麼
吸引還是指標
需要思考 討論
大概是
立在第二個右轉的巷口
擺廚房牆外的地上
用意在 讓人進入公車亭巷子後可以清楚知道如何抵達
不想立在馬路上 擔心
招攬到氣味不合的朋友
倒也麻煩
佛買了雕刻刀
海邊的木頭越來越適合
只欠時間了
亮來寫字 佛來刻
但是佛忙 小房子竹棚架陷入困境
亮要找空隙先寫下招牌的字
有開始就不怕沒有結果
那麼布條還是旗…
說想讓小客棧竹竿上有像鯉魚旗飄揚的
寫上小客棧
但是
亮 想 也清楚
小客棧不適合花俏 只適合溫馨
無風垂下 或風吹舞動 都沒有機會看清楚上頭的字樣
亮想
選定個簡單花色或單色
綁在竹竿上
成為一種象徵 熟悉感的象徵
為辛苦一日旅途的朋友 帶給溫馨與歸屬
重點是熟悉…
§能不能複製
模式可以
人不可以
小客棧的運作看起來很簡單
不過重點在於這些人交集碰撞的火花 就是這麼的獨一無二
他地模仿或複製 或許輕易 但吸引人的並非全是那個模式
反倒都是因為這些火花
而我深知 要遇到這樣的人們 自己也必須是有那樣的潛質的
所以想要複製這件事 早已凸顯不具有這般潛質
總覺得很多事情都是自然發生才珍貴不已
整件事到現在有無數個環節只要一個沒對到
就無法成就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有時候不得不承認 這就是一種磁場一種緣份或是一種我們都未知的安排
而不是有意識的”想要幹嘛”
這樣你們能知道我在說什麼嗎。
前室友李恬說
來台灣以前以為自己會看到台灣具有自明性的房子
但是發現台灣公寓跟澳洲公寓長得一樣
讓她有些失望
所以她很想去馬祖 澎湖走走
因為聽說那裏的房子還有那種感覺在
其實非常不希望哪個誰
用賺錢的眼光看小客棧
因為小客棧目的也不是賺錢 其實也賺不了幾個錢
重點在自明性
有自己的個性 自己存在的意義 自己與眾不同的感情
以及自己與其他曾經或一直或未來喜歡她的那些可愛的人們
不好意思
這裡不能複製
§調與試
人 有所不同
發現 有些人開放得不需要調適 但沒有主動的態勢
所以面對手作時 需要努力達到共識才能做
有些人不是 總能快速的嘗試試想 加上天份
也許是原生的感官能力 又或許是能夠精準擷取學習而來的作模仿
因此調試快速 過程放鬆愉悅
在這裡 不在都市裡
或許或許 徹底放開需要時間 是我的暑假作業
或許學會調試 是總抱持開放態度的人的暑假作業
或許兩件事都學會 是我們每個人的終身作業
§如何繼續
小房子的概念 簡單說是把有潛質的無人好好對待的老的小房子
注入我們的能量 讓她們能有機運作 開心發揮她們原本意想不到的作用
現在 小房子早餐在全力營運中 小客棧在亮佛之後有小糖為期半年的住棧
小芳想起小客棧的未來
想到了像是駐棧計畫的機制
也許我們可以誠徵駐棧者
也許必須要住過小客棧
也許需要前駐棧者的推薦
也許由小芳和虫來審查
也許不斷運做下去
也許小客棧的營運就能再成就另一個不知名的小房子重生
也許那個重生就可以召集所有的駐棧者一起來手作來運作
我想在這裡的每件事
都有其原生與創造
後面的怎麼在原生中有所創造
這些創造怎麼繼續成為後來的人的原生
小房子要能繼續
或許就是需要有一些人努力在這些也許當中